楊哲一
簡歷
當代攝影藝術家,現居宜蘭,從小為羽球選手,後因大環境因素轉而求學,從事環境科學研究,2006年印度自助旅行回國後,意外生了場重病而驗退,使得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,並再次轉向,決定從事攝影藝術創作,希望用影像書寫一生,用自身的思想與理念,去尋找自己的土地根源且關懷環境。作品於2007年作品獲得日本清里美術館永久典藏,2009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補助,獨自至中國,進行一趟尋找另一個自我的流浪旅程。為青年攝影藝術家中,極具活性與爆發力的創作者。
個展:
2012「山水-楊哲一攝影個展」,海馬迴光藝廊,台南,台灣。
2011「重生-楊哲一攝影個展」,田園藝廊,羅東,台灣。
2010「被遺忘的童年」,中央研究院生圖美學空間,台北,台灣。
2010「重生」,台中新光三越FNAC攝影走廊,台中,台灣。
2010「重生」,台東糖廠,台東,台灣。
2006「不確定的年代」,台北新光三越FNAC攝影走廊,台北,台灣。
聯展:
2012「出社會: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」,高雄美術館,高雄,台灣。
2012「山海今-楊哲一 X 李立中 當代攝影雙個展」,八樓當代藝術空間,台北,台灣。
2012「第十屆桃源創作獎展覽」,桃園縣文化局,桃園,台灣。
2012「廣播早操的對話」,海馬迴光畫館,台南,台灣。
2011「2011浙江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」,油泵廠展?,浙江,中國。
2011「2011Taiwan Photo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」,八樓當代藝術空間,新光三越信義店A11,台北,台灣。
2011「廣播早操的對話」,八樓當代藝術空間,台北,台灣。
2011「出社會: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」,桃園縣文化局,桃園,台灣。
2011「出社會: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」,成功大學藝術中心,台南,台灣。
2011「高雄獎展覽」,高雄美術館,高雄,台灣。
2011「全平面樣態攝影展」,台灣攝影博物館,台北,台灣。
2011「當代藝術三部曲:境中鏡-環境教育展」,元智大學藝術中心,中壢,台灣。
2010「出社會: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」,台灣攝影博物館,台北,台灣。
2009「有影嘸! 2009台灣攝影BAZAAR」,台北信義公民會館,台北,台灣。
2009「第七屆桃源創作獎展覽」,桃園縣文化局,桃園,台灣。
2008「第六屆桃源創作獎展覽」,桃園縣文化局,桃園,台灣。
2008「Young Portfolio Acquisitions 2007」,日本清里美術館,日本。
2007「第25屆桃園美展」,桃園縣文化局桃園館與中壢藝術館,桃園,台灣。
2007「數位內容學院數位創作展」,台北數位內容學院攝影藝廊,台北,台灣。
策展:
2013「童話-花嶼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攝影、新詩暨文件展」,mad L替代空間,台北,台灣。
2012「童話-花嶼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攝影、新詩暨文件展」,台中新光三越法雅客,台中,台灣。
2011「童話-花嶼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攝影、新詩暨文件展」,金車藝文中心員山館,宜蘭,台灣。
2011「百歲頑童-宜蘭百歲人瑞攝影展覽 」,羅東李科永圖書館,宜蘭,台灣。
得獎:
2012 桃源創作獎首獎。
2011 浙江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最佳攝影師獎。
2010 高雄獎入選。
2009 第七屆桃源創作獎入選。
2008 第六屆桃源創作獎入選。
2007 第25屆桃園美展入選。
2007 數位內容學院數位創作徵件。
2006 台北新光三越FNAC攝影藝廊年度徵件。
典藏:
2011 中研院數位典藏中心數位典藏。
2007 日本清里美術館青年藝術家永久典藏。
徵選:
2011 青舵獎入選。
2011 非池中藝術網新銳藝術家入選。
2010 金車教育基金會偏區駐校藝術家入選。
2010 青輔會青年壯遊計劃入選。
2009第六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入選。
出版:
2011 Taiwan Photo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。
2010 一座島的43種旅行。
2010 出社會: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”。
2009 台灣攝影BAZAAR-當代台灣攝影家78人。
演講:
2011年內已累積超過一百場次,對象分佈全國國高中及大專院校、攝影相關社團、知名企業、社區大學,更曾受邀TED’x tainan演講,反應熱烈。
其他:
2012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。
2012 誠品專欄作家。
2012 中央研究院當代攝影藝術社指導老師。
2012 羅東社區大學當代攝影藝術社指導老師。
楊哲一攝影部落格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tecyoung
本次展出「山水」
創作自述
自然(nature)經過人為加工製造(manufactured)的轉變是我所關心的題材,礦場(quarry)一直是我們戶外視覺所缺席的經驗,在這裡輸出我們
每日所需要的生活基礎與大家分享。
山水是對於環境生態的評論。山水意象隱喻著,工業與自然在現代化中,進退兩難的真實狀況,在這樣的世界,就像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苦難天堂。而這樣子的影像,是在人類最不受歡迎的場域中,提供了一高度視覺的美麗與關懷。
這些廠址背景,為台資水泥企業至中國所開發的礦場,種類為石灰石礦,是做為〝水泥〞原物料的基礎。影像中所見的「滅山」過程,為
後工業革命的痕跡,台灣團隊所建立出的一套SOP化開採過程,經過—開發建設、開路、邊坡處理、削頂、爆破降階、採石、運石、二次破碎、石庫輸送等開採過程後,最後進入水泥窯。
綠色的森林轉換為白雪般的碎石,轉眼間經變成人造的山頭,原先為桂林山水般的景色,經過機械「大量」開採後耗盡並終結,永遠消失
在地球上,最後以仿傳統中國「山水」畫的古典美學形式再現,以一種反向的當代思維向人類致敬。
拍攝這一系列貫穿當代觀點的礦場,我抽離情感描寫這特殊的工業地景(industrial landscapes)—在這安靜、神秘且詭譎的場域中,為了讓細節顯而易見的呈現,我在這課題上探究大而詳細的尺寸(big show)形式來表現,使觀者進出其中,感受那股「冷面風景」。
本系列作品將拍攝台資水泥企業在中國的石灰石礦場,鏡頭對著工業廠區轉移至中國後的痕跡,這些SOP化模式開採的過程中,以「削頂」的痕跡最為特殊,呈現出綠色森林經過機械「大量」與「整齊」的開採後,卻以一種反向的思維來向人類致敬。作品拍攝時以仿宋代巨碑式「山水」畫的古典美學形式再現,讓經過人類再造後的山頭痕跡,重新詮釋一種新型態的山水,這不但是人類喜愛的美景,也是曾因夢想而追逐的「山水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